:::
討論議題:
農村老舊空間活化、產業連結與青年返鄉
合作單位:
保證責任花蓮縣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
保證責任花蓮縣富糧稻米運銷合作社
富里製造實驗基地農藝教室(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永豐25-1號)
議題介紹
鼓勵年輕人返鄉(U-Turn),吸引移居者(I-Turn),增加地區就業機會:透過產業六級化的過程,呈現農村的多元面貌,鼓勵更多年輕人返鄉,甚至吸引移居者來到富里,也增加地區就業機會,返鄉不一定務農,但有更多服務,讓農村更多元。
章芙菱
- 藝術創作者
- 英國諾丁漢大學設計藝術學系碩士
- 台北藝術自由日藝術創作者
張匡逸
- 常式建築師事務所/建築
- 富里車站設計者
-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
蔡福昌
-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/執行長
-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
- 輔仁大學景觀學系
(一)議題現況及問題
(1) 未來農村人口將轉為負成長,少子化高齡化趨勢愈加明顯。
(2) 老舊的閒置空間:有許多老舊的空間,除了期待重生之外,也希望透過更多的討論,來談這些空間對於地方的重要及意義。
(3) 農村勞動力不足、GDP總額成長緩慢:農業缺工問題。
(4) 高齡化使得在地文化傳承不易。農村有些獨特的工藝,例如:竹編等,由於這些長者年事已高,這些技術若沒有年輕人學習,難以保存。
(5) 交通不易到達,保有目前自然人文風景:縱谷沿線的鄉鎮,由於鐵路尚未雙線化,因此車班少,停靠站更少,但也因如此保有自然風光與景致。
(二)議題與地方創生的相關性與重要性
(1) 透過地方創生與地域性活化,重新讓地方充滿活力;將農村現況的「不便」轉換為農村優勢,製造農村魅力。
(2) 串聯:強化在地連絡網功能與經營機制:作為地區發展及人才媒合的交流平台,使生活與產業之間產生連結,實體空間與虛擬網路平台的訊息應充分連結。
(3) 傳承:文史景觀、歷史脈絡與在地故事:除了好米、好果、好山、好水之外,後山悠久的歷史脈絡;透過故事,口耳相傳,成為地方良善價值與底蘊。
(4) 建立核心精神:透過在地的好人好物好景,建立認同,由內而外推動地方創生。
(三)對論壇討論的期待
(1) 期待地方青年共同討論,能從空間、文化底蘊、地方產業等重新定義這些空間與地方的連結,才能「創生」,找出新的意涵。
(2) 讓更多年輕人透過實際的參與討論,並且實際能為地方找尋出新的價值及意涵,並可能化為實際政府政策之推行,有利於地方及更多青年返鄉。